哪怕只是短暂残留在观后的后来
比如以前看《K歌情人》时 我就有这种感觉
倒不是这是多么好的片子 只是里面的人都过的很快乐的样子
以前总是我推荐片子给LT看
因为我个人口味的原因 我总是力荐诸如《神探》《罪与罚》《出埃及记》这类的黑暗片
以前学校的ftp上总是片源不断
看电影几乎是顺手拈来的事情
直到ftp崩溃了一次丢失了大部分的数据
LT和我的主要观影来源转到了电驴
那个时候的电驴还是很好的 有很多新片 也有很多老片
不过终究还是不好的 于是电驴也有被和谐的一天
之后看电影竟然变得有些稀奇了
掐指算来 这大半年来 我看的片子寥寥无几
也许是dota花了一些时间吧 这个也是不好的
前段时间LT拷给我一部《flipped》
翻译过来大概是《怦然心动》
拷给我的时候LT是力荐的
事实证明还是值得力荐的
故事发生在五十年前的美国小镇
一个小男孩随着全家人搬到新家
刚到之后搬东西的时候 漂亮可爱的小学二年级的女主角跑过来非常厚脸皮得要帮忙
然后就是两个小孩几年来的种种有关心动的小事情
故事讲得很有意思 总是从男女主角两个视角先后看待同一事件 然后慢慢铺开
女主角家境略差 坚强 勇敢 自信 友好 善良
男主角家境略好 帅气 腼腆 略带懦弱
男主角的父亲势利浮夸现实
男主角的外公人生观主流 开导小男孩也开导小女孩
人物的设定基本符合美剧一贯的人物性格和价值设定
影片最后的梧桐树还是杀很大的
就好像《only》最后的钢琴和《天伦之旅》最后的油画一般
US小镇实在是太让人向往的居住环境了
一家一户一座小别墅 或是平房吧
一个小花园 宽敞的马路 不多的居民 良好的邻里关系
这一切在现在的中国实在是太奢侈了
四月最后一个礼拜的南方周末文化版里讲到了BNU艺术系的一名老师拍摄的关于一个私立幼儿园的纪录片
里面有一个小女孩每天早上都要等一个小男孩 直到等到了以后才会一起手拉手进去教室
艺术院的这个老师还专门去BNU引以为豪的心理系问了一个心理学专业的老师
儿童心理学历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重镇地之一 可惜那位心理系的老师也对于幼儿园时期如此执着的情绪感到不可思议
这样看来 影片里面开始时小女孩忽然的心动和强烈的坚持的确是空穴来风的
至少现实的纪录片亦是如此 小孩的心理 我想真的不那么简单
我只能说 只是和大人想的不一样而已 仅此而已
最近在听黄小琥
过年在家和霜静唱K的时候霜静唱了一次
前几天学校电台又放了一次
觉得很有feel 于是开始听
的确很有feel
评论